【观点分享】【滴水研究】中国汽车出海问题专题研究

时间:2024-01-05 16:49

 

一、全球汽车格局变迁复盘

 

二战后,世界汽车产业的重心不断的迁移,从50年代-70年代,世界汽车产业重心在北美,到70-90年代的日本德国,再到21世纪初的日德中,再到现在的北美中国,每一次的变化都代表着汽车产业的变革,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及进步,也伴随着一个又一个汽车大国的全球化崛起,在汽车全球化道路,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汽车产业均在全球化当中有所表现,而日、韩、德、美的出海之路也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及模式,中国汽车的出海无法完全复刻前面几者的模式,也没有相对应的时代窗口,历史虽不会简单的复制但也会有相似之处,因此复盘日韩德美的整个出海过程也有一定参考意义。

 

 

图片来源:滴水石开

 

首先以日本作为参考,对于日本乘用车的出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在实现出海之前,日本在汽车工业已经完成了较为深厚的积累,日本的整车厂与零部件供应厂商的深度绑定,互相成就。在60年代-80年代,这一阶段日本的汽车出口主要以直接贸易出口为主,主打美国市场,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又使得日系汽车小排量、皮实耐用的特性进一步被海外市场认可,但整体而言日本的汽车依然是廉价、性价比的选择。80年代-2000年以前,日本汽车的出口出现了第二阶段的变化,由于美国的贸易制裁限制日本汽车的出口,日本也开始了海外的本地化生产,并不断提高海外产量,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为出海日后能在美国市场打下一席之地提供了最扎实的基础,也成功对外输出了自己精益求精的生产管理方式,营造了日本特有的严密管理制造体系的概念。2000-2020年,这一阶段随着日本海外市场的开拓、本土化生产呈现规模以及长期以来的口碑,营造出“严密管理”、“高品质”的标签,日本汽车也摆脱了在美国曾经廉价的标签,随着美国市场、中国市场的驱动,日系代表的丰田、本田也在出口中享受到了不错的红利。总的来说日本出海的成功在于本土化的布局、石油危机带来的窗口以及日本精益求精的生产方式,根据日本学者大鹿隆著作的记录,1985-1996年期间,丰田每台车生产时间是通用的二分之一,人均产值相当是通用的1.8倍。也是得益于先前出海的布局,可以看到自1994年以来,丰田也享受了近30年利润率的不断提高。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框架: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美国车企出海算不上成功但也可以对其背后的原因进行一定分析并参考,美系车的出口主要通过并购的形式实现,在看到日本小车的价值之后,美系车也在70年代到2000年在全球快速并购扩张,其中通用1971年收购五十铃49%股权,1981年参股铃木9.9%股权,1999年收购富士重工20%股权。1990年收购瑞典萨博 50%股权,2000年全部收购,2000年通过相互持股方式与菲亚特形成联盟关系。而福特则是在80-90年代分别收购了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沃尔沃等品牌。总体来看美系车通过收购布局了日本欧洲等主流市场,也收购了不少欧洲豪华车品牌尝试用丰富的产品线去满足多元化的需求,但如果从通用、福特1987年以来自身的净利率波动来看,其盈利周期跟随美国市场,出海模式不算成功。最后也是在21世纪初纷纷以失败告终,福特不得不回归一个福特,通用也在2008年宣告破产寻求政府支援,其失败核心原因笔者认为在于为了追求全球化市场拓展,满足不同区域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选择通过直接收购或联盟策略,实现快速扩张,但各个品牌各个区域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框架: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欧洲作为汽车的发源地,汽车文化浓厚,也诞生了众多名牌,欧洲汽车制造从手工制造方式开始,历史渊源,聚集了全球众多超豪华车品牌,尤其是英国(阿斯顿·马丁+劳斯莱 斯+捷豹+路虎+mini+宾利等)。经过100多年整合,目前欧洲汽车产业主导力量是德国+法国+意大利,产销排名进入全球前十五大的集团分别是:大众集团/戴姆勒集团/宝马集团(德国)+ 雷诺集团/标致雪铁龙(法国)+ 菲亚特(意大利)。我们以其中出海业务最为成功或者说最具代表性的大众作为例子分析,大众的崛起跟押注中国市场密不可分,在2000年时期,中国、巴西、印度等第三世界人口大国都具备着汽车消费的潜力,但大众是最早押注中国开拓中国市场的,先后成立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经过10多年的经营,最终大众通过中国市场成为全球化的赢家之一,也成就了其全球地位。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框架: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大众虽然在8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但其真正专注于全球化发力要在2008年之后,当其完成了欧洲市场的整合以及多品牌之间的联动后开始发力,与日本专注美国市场不同,大众在全球化上既布局了中国,也瞄准了南美等其他市场布局更为分散,寻求多样化需求与规模效应最大化平衡的迫切性强,业发展除了模块化、平台化的先进制造体系,在保证多样化需求时,尽可能的实现不同车型零部件通用性,且缩减车型开发周期,完美契合全球化发展战略,并使大众在2016-2018年取代丰田成为全球汽车霸主位置。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框架: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另外一个可以参考的汽车全球化模式就是韩国模式,可以说韩国模式是日本模式的一个翻版,以现代-起亚为例依靠本土稳定的汽车市场,在2000年左右也开始了自己的全球化战略,由于其出色的性价比打开市场,并积极布局本地化和品牌提升在欧洲、美国、中国以及印度市场均表现出色,也逐步从低端替代慢慢成为了主流,在欧洲市场甚至成为了销量第四大车企。但随着中国汽车的性价比凸显,该核心优势已然受到威胁,2016年之后全球竞争力开始走下坡,由于韩国自身国内市场有限,所以出口也对其有着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框架:厚积薄发,行稳致远!

 

总的来说,日本专注于美国市场抓住石油危机窗口,通过高效管理营造“高质量”、“严生产”的标签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再加上本地化的建设,最终在出海上获得红利;德国大众则是抓住了高潜力地区的市场需求积极打入,并通过模块化、平台化生产降低成本最终实现了自己全球汽车霸主的地位;韩国类似于日本的翻版也抓住了汽车工业大发展浪潮中的机会;而美国的通用、福特虽然通过收购等手段在全球快速扩张,但在品牌的整合、协同上远不及大众,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失败。回顾日韩德美车企的出海历史,对于中国汽车出海也有着重要参考意义。

 

 


 

 

二、中国整车出海历史及现状特点

 

车企对出海的战略意图和期望达成的目标会有不同程度的考量,且常具备多元性特征,有的车企致力于拓展新市场,通过国际市场寻找新的业务成长空间,而有的车企也会为了满足海外投资人偏好,追求海外上市等。除了满足企业自身发展需求,领先车企通过出海实践可以向全世界输出更为深远的核心价值,对汽车及跨行业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特斯拉作为当前时 代电动车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为全球车企输出创新性、 引领性的技术和生产制造模式,同时实现价值输出。虽然诸如一体化压铸等工艺也存在一定弊端和争议,但是这种敢于挑战传统模式的实践,在一定时期内引领了行业的发展,引得竞争对手的纷纷效仿。

 

中国汽车的出海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但早期中国汽车大多以国家间协定无偿援外的形式出口,无论产品的技术水平还是出口数量,都乏善可陈。直到21世纪初,随着本土汽车厂家不断地积累、政策的支持以及加入WTO,汽车产业的出海才逐步提上日程。

 

从2000年至今笔者认为中国汽车的出海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2000-2012年,这一阶段属于野蛮生长,随着奇瑞、吉利自主品牌的诞生,汽车整车出口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初步打开出海大门,在十余年里整车出口量得到快速增加并在2012年成功突破百万。2012-2020年是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由于缺乏海外经验、野蛮生长带来的品质不如人意以及全球政治环境变化,2013年起中国汽车出口量开始连续地下跌,直到2016年才逐步恢复,但到2020年期间也多次受地缘政治影响销量没有明显的攀升。直到2020年之后,伴随着国内产业链的完善、技术的崛起以及新能源大发展,中国汽车出海迎来了第三阶段,同比增速在2021年达到峰值,增长率为103%,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台,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量再次刷新纪录,突破300万台,这阶段除了国际汽车市场供应短缺之外,也与我国汽车企业不断提升汽车技术和产品实力有关,其中,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的不断迭代和推陈出新,成为核心驱动力之一。到2023上半年中国出口汽车超过214万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出口国。

 

1、现状情况

 

2023年10月中国汽车实现出口52.6万台,增速同比达47%,2023年1-10月累计实现出口424万台,增速同比58%,表现强劲,相对于国内汽车销量的逐步复苏,出口市场的表现相当亮眼,主要动力是中国产品竞争力提升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带动向欧美高端市场的突破以及俄乌危机下的俄罗斯市场的国际品牌全面被中国车替代。

 

 

图片来源:公众号【崔东树】

 

2、车型及能源类型情况

在出口汽车的特点上来看,以2022年最近的一个完整年度进行分析,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乘用车出口252.5万辆,同比增长57.6%,占总出口量81.3%,其中SUV车型181万辆,占总出口量58%,占出口乘用车近7成;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汽车行业报告:汽车出海系列一,复盘韩国汽车全球化之路

 
而在能源类型方面,燃油车目前仍占据较多位置,2022年占比约7成多,但新能源增速明显,表现出众,出口量在2022年达到62.9万辆,同比2021年增速超过100%,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77万台,同比增长113%,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在新能源车型中,纯电车占据压倒性优势,2022年出口量达55万辆,占比约9成,同比增速达到136%;而插电混出口量相对较低,达5万辆。这主要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对于纯电车在补贴、税收、合规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更大有关,此外,中国车企在纯电车方面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体验也是纯电出口量高的主要原因。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在2023年上半年出口的乘用车当中,新能源乘用车占比已上升接近4成,新能源乘用车出海具有较快增加的趋势。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报告:远渡重洋破雾来

 

3、出口单价情况

在价格层面,中国出口汽车在燃油车时代与日本、韩国类似主打性价比,初期主要在低端市场发力,但也随着近20年的积累燃油车不管是口碑还是质量上都有了进步,均价也逐步提升。从海关总署的数据来看,整车出口均价近年来不断提升,2018年出口均价为8.5万元,2022年增长至12.2万元。另外,电动化时代的到来,中国车企也在高端纯电乘用汽车领域的发力,驱动新能源汽车产品加快渗透海外市场,相比旧有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本身单价更高,由于中国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及技术积累,在进入海外市场也可以在更高端的市场打入。虽然2020年开始,在纯电动乘用车的带动下,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均价一路走高,到2022年增长至14.7万元,但总体均价还有巨大成长空间,由于世界疫情冲击和特斯拉国产,中国汽车出口也在单价层面实现巨大的突破,新能源时代也有望打破中国汽车的低端印象。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报告:远渡重洋破雾来

 

4、出口地区情况

从出口地区来看,2017-2023年的出口呈现逐步回升至快速增长的态势主要来源于欧洲的贡献,到2023年9月,欧洲地区出口量占比39%,远超其它地区,而且经济发达地区增量较多,走势较强,而非洲和南美洲的表现相对回落,低端车型靠纯粹性价比销往世界贫穷落后地方的出口不稳定也不可持续。2023年由于地域政治问题,俄罗斯市场巨变,其它外资退出,因此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也较多。总体看世界疫情对中国汽车市场出口带来一定促进,由于海外冲突和中国汽车性价比提升导致中国对各类国家出口也有一定增量。2023年整车出口主要是俄罗斯、墨西哥、比利时、澳大利亚、英国等市场。

 

图片来源:公众号【崔东树】

 

如果看新能源乘用车的话,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目的国中,出口比利时的数量最高,达19.6万辆,这与比利时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集散港有关,能够促进中国汽车更快与欧洲腹地联通。此外,英国和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是新能源乘用车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出口量较高。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报告:远渡重洋破雾来

 

 

5、出口品牌、主机厂情况

中国车企的海外出口数据表现同样的亮眼,尤其是看到主力车企的海外表现相对比较突出。目前来看,主力车企的上汽、长城、吉利、奇瑞以及长安汽车等表现是极强的走势,这里尤其是上汽集团的出口在近期表现极其强势良好的态势。

 

2023年1-10月上汽集团出口在海外能够看到的数据是45万台的规模,表现是极其良好的特征,奇瑞、吉利、长城、长安等表现也同样呈现强势增长的良好表现,另外像造车新势力品牌如蔚来、小鹏、哪吒均有一定量的出海,体现了其在海外市场获得较为良好的突破。
 

 

图片来源:公众号【崔东树】

 

从品牌的出口表现来看,中国汽车出口主要的表现亮点在于名爵品牌、奇瑞品牌、哈弗品牌,尤其是近期比亚迪等表现极其的抢眼。

 

 

图片来源:公众号【崔东树】

 

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出口走势较强,这也与欧洲较好的基础建设以及欧洲对于环保主义的需求有关,同时目前欧洲本土新能源畅销车型ID3、ID4等均有较长的交期,也为中国新能源在欧洲的出口起了助推作用,未来新能源的两大出口主战场将会是欧洲与东南亚。而燃油车则是以墨西哥、沙特、俄罗斯等国为主,这主要取决于当地的经济水平、气候、能源矿藏储备以及对环保的政策和态度等,近期也可以看到中国新能源品牌开始在中东布局,未来中东市场也可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增量点。

 


 

 

三、中国汽车零部件出海历史及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得益于巨大的国内市场容量,国内细分零部件赛道已经培育出了较多具备全球竞争能力的优质细分龙头,优质自主零部件企业在深耕国内市场的同时也在持续的海外扩张。汽车零部件企业实现全球化出海主要有两条路径,或通过系列海外并购、或通过海外的直接新建投资。

 

笔者认为中国汽车零部件出海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 起步阶段2005-2018:这一阶段的大部分国内零部件企业出海方式主要还是以海外并购为主,通过并购获得海外先进技术、提高营收及市场份额、实现业务外延发展等。
  1. 爆发阶段2018-至今:随着国内零部件企业前期的积累沉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崛起,以及特斯拉的带动等因素,这一阶段国内零部件企业的出海形式在原有的海外并购的基础上,加大了海外投资建厂力度,其中以墨西哥、欧洲等地最为突出。

 

早期国内零部件企业采用海外并购的途径出海,主要原因是海外并购可以快速进入他国市场、扩大份额、增加业务品类,其中以均胜电子为典型,自2012年至2018年陆续完成对德国普瑞、德国Quin、美国KSS、TS道恩和日本高田的海外并购,实现了业务从汽车内外饰件和功能性注塑零件向汽车安全系统、汽车电子系统和智能车联系统等业务的延伸,公司整体营收及海外营收规模迅速增长。除此之外还有中鼎股份、华域汽车、福耀科技等企业都不同程度的从海外收购整合,完成了先进技术吸收、业务整合及产业链完善,为后续的直接海外投资出海打下了基础。

 

 

图片来源:【东吴证券】 图:均胜电子分地区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近年来,国内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成长迅速,逐渐在国内各细分市场占据优势竞争地位,并开始向海外市场拓展,汽车零部件行业海外新建投资持续加速。

 

信息来源:【东吴证券】 公司公告

 

这一波出海潮主要是以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配套为主,可以看到众多海外建厂都选择了墨西哥,这主要是由于主机厂加速在墨西哥布局新能源产能,产业链发展空间大,而原有的燃油车产业链多半已经被日系、美系占据身位。墨西哥汽车产业链及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较低,但较2018年增长近100%,2022年墨西哥新能源车占汽车总产量比不足2.4%,根据INA预测,墨西哥203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有望提升至24%,总产量将超过468万辆。同时已有多家大型整车厂在墨西哥布局新能源汽车产能,包括特斯拉、通用汽车、Stellantis、福特等。除去墨西哥,欧洲也是全球最主要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因此也是中国零部件出海的重要目标。

 

国内汽车零部件出海一般选择北美和欧洲为目标市场,一方面这两个汽车市场容量巨大大部分的OEM、Tier 1都选择北美、欧洲作为未来发力点因此零部件厂商出于配套也都会进一步跟随,另一方面欧美系车企供应链相比日韩系更为开放,更有利于国内零部件企业打开市场份额。

 

值得注意的是,零部件厂商的出海虽然做大了营收,但从利润率上来看不一定是一个好的生意,根据华西证券相关测算,综合对比各项成本差异墨西哥工厂稳态净利率有望低国内2-3pct,虽在人工成本上有一定优势,但其他成本如墨西哥联邦政府主要收取所得税和增值税,其中所得税、增值税分别高于中国3%、5%,地方政府(州和市)还有权征收不动产税、薪金税(主要向雇主征收)、不动产交易税、经营资产税等;工业用地租金、大部分能源价格也均高于中国。

 

 

图片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四、中国出海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虽然在中国本土市场,借着汽车电动化浪潮、完善的工业供应链体系、政策扶持,中国自主汽车企业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缺少海外市场的第二增长曲线,中国车企车体规模相比海外全球化的龙头企业存在差距,例如比亚迪2022全球累计销量约为186万辆,而丰田2022年全球销量达1050万辆,大众则是830万辆,即使比亚迪今年超过了300万辆的销售目标,依然离已经逐渐退出中国市场的韩系品牌现代起亚(2022年全球总销量684.8万辆)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美国政策及地缘政治,美国采取了多种策略将中国电动汽车拒之门外。2018年,前总统特朗普对价值数千亿美元的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关税,其中包括对中国制造的汽车征收25%的关税,现在的拜登政府维持了这些关税,中国汽车的出海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很难以美国为目标,因此中国出海首选第三世界国家及欧洲,在新能源上的发力出海的目的地也主要聚焦到两大海外市场——欧洲和东南亚。在欧洲市场,新能源汽车增速显著其中南欧的西班牙市场增长明显,但本土新能源产业供应链的落后也为中国对其的输出创造了条件;人口红利与政府鼓励背景下,东南亚成为全球车企”逐鹿”新市场,较于起步早、标准高、体系成然的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而言,东南亚市场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逐渐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热土,保持较高增速的增长趋势:尤其纯新能源汽车销量都是以超180%年均增逆增长。2022年,东南亚新能源汽车市场以纯新能源汽车为主,占比超6成,未来随着基础充电设施的完善以及电池续航里程的提升或将延续这一趋势。

 

 

图片来源:【飞书深诺】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绿色出行出海趋势报告:新能源汽车和E~bike市场解读

 

 

中国新能源的出海在形势上,笔者认为与先前的日韩德系所面临的问题截然不同,如果是传统的燃油车出海,那只能通过性价比打入市场并逐步巩固地位提升均价,而新能源时代中国出海是充满机遇的,中国对外尤其是欧洲传统汽车发达地区的输出,从本质上来看,笔者认为是中国在新能源产业里完整的供应链,较低的生产成本、高质量、可靠性、规模化生产的产品,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对于欧洲来说油电同价是一种奢望。同时与以前燃油车时代从低端打入其实也是可以有更多的不同,就像日本可以塑造日本管理高效制造的标签来慢慢占据美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新的赛道,如何去定义产品地位等级,这里面其实也潜藏着中国新能源高端化标签塑造的机会,而不再是曾经廉价的中国汽车的标签,另外海外丰厚的市场、对应市场又相对蓝海的竞争,这都是新能源出海千载难逢的机遇。

 

出海是机遇同时也更加是挑战,首先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品牌知名度问题,这里一个最大例子就是名爵,也是上汽目前可以在出海市场拥有较大体量制霸的原因,传统品牌的知名度对于产品销售不言而喻,以欧洲市场为例,客户也更加偏好有欧洲血统的品牌,这里的另一个重要代表就是领克,领克在2022年全年海外销量达35588辆,大部分销售贡献来源于欧洲,因此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也是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出海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知名度并非一时即可建立。

 

其次的问题在于海外的组织建设问题,国内新能源出海也是近年兴起,大多数销售团队并没有海外大规模经营经历,很少有自主品牌有对欧洲市场全面的了解,上至政府政策下至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品牌偏好再到用户洞察这里面需要做的功课太多了,另外在售后层面,如果要做到一个完整的售后服务网络这也并不是1-2年可以快速实现的。除此之外还会有供应链、政策的问题,政策变差导致关税增加,为了降本也不得不在当地建厂,甚至可能地方政策还会要求50-50的合资建厂,但与欧洲德国当年来华不同的是,欧洲来华建厂是可以明显降成本,而我们现阶段的建厂收益明显是与当时欧洲来中国建厂截然不同,无论是人力、环保政策上都会面临着更多的考验,这就与熟悉的国内成本、效率优势截然不同,主机厂不得不再次走出舒适圈,我认为也是下一阶段里可能会发生的挑战。

 

另外物流运力也制约着中国汽车出海,根据相关信息一般的滚装船一次海运装载大概5000-8000台汽车,一般出海到欧洲等地方一个来回大概两个月,所以一年增长百万台的销量也就是一年需要增长大概30条这种船的运力。比亚迪和奇瑞等中国汽车制造商以及为它们运输汽车的欧洲和新加坡航运公司,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下了 170 艘汽车运输船的几乎所有待定订单。另外2022年比亚迪自己斥资近 50亿人民币建造有史以来最大的6艘汽车运输船。一般大多数船舶制造周期都需要两三年,这些在2021年左右下的造船订单,估计在2025年左右才会下海,所以中国汽车出海的运力问题至少需要到25年才会缓解。

 

最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环境恶化,中国新能源的出海既有着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又有着不少挑战。

 


 

 

五、各主机厂的出海战略对比

 

在第四点中其实也提到了很多出海所面临的挑战,国内主机厂在出海上其实也有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了也有了各自的战略。

 

上汽作为目前中国出海的当家,海外每卖三辆中国车,就有一辆是上汽制造。上汽在海外市场的开拓,也基本遵循着常规车企出海的一般路径,是最早提出 “新四化”(全球化经营体系的能力、打造产品服务差异化竞争的能力、区域化品牌营销能力、国际化人才培养能力)的汽车制造商。对市场发展的预判能力,让上汽集团的国际化走在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前列。随着全球汽车市场的不断深化发展,上汽对海外的布局,已完成涵盖研发、制造、营销、物流和金融在内的汽车全产业链延伸。个人认为上汽完善的组织布局,及相对知名度的品牌都将保证其在未来几年内在出口汽车中仍然有较高的占有率,但对于新能源来说,上汽虽有布局但目前来看效果不明显,后续能否进一步打开、稳固海外增长曲线也有待观察。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报告:远渡重洋破雾来

 

奇瑞汽车,也是在出海布局较早,也在出海市场上表现亮眼,早在2001年先以低价切入中东、北非市场, 后延伸至南美、东欧等地,拿下第三世界国家,积攒足够的实力再陆续向发达国家挺进,奇瑞走着类似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出海路线, 是第一个将整车、CKD、发动机及整车制造技术和装备出口到国外的自主汽车品牌。2010年起奇瑞从过去追求速度、规模和质量,转而追求产品品质及品牌形象。随着本地化策略推行,奇瑞广纳国际汽车公司的经营人才,将先进技术、流程、 人才资源的流动互融,意在形成从设计、开发到试制、试验较为完整的创新能力,逐步建立起技术“护城河”。

 

 

图片来源:【艾瑞咨询】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报告:远渡重洋破雾来

 

吉利汽车主打品牌层次和区域定位精准,吉利集团积极海外布局,2025年海外目标销量60万辆。吉利汽车旗下拥有出口业务的自主品牌较多,主要为吉利、领克、 几何,目前极氪也将进入欧洲市场。据吉利汽车年报,2022年,公司出口量198,242辆,并计划于2025年实现海外销量60万辆目标。公司出口的主要区域为中东、东欧和东南亚,其中俄罗斯、沙特、菲律宾等都是占比较大的出口目的地。

吉利汽车旗下各品牌出口定位清晰,以领克为例,作为吉利旗下的中高端品牌,出海的第一个目标市场即欧洲市场,并推出新颖的“订阅模式”制度,为传统的汽车销售增加更多服务体验。几何品牌定位高性价比纯电动汽车,几何C凭借价格优势和优异的测评表现,成功进入以色列市场,被当地权威汽车杂志评为2022年“年度最佳购买车型”。而吉利品牌定位中低端,主打发展中国家市场。吉利汽车全球销售网络持续拓展,截至2022年底,已通过43家销售代理、379个销售网点向51个国家出口产品。另外集团旗下的沃尔沃、极星都凭借其在欧洲市场的品牌底蕴及电动化战略在欧洲市场站得一席位,2022年极星2在欧洲的销量达到了32143辆。从吉利的打法上来看,更类似于之前美系车出海的风格,全球并购扩大海外市场,但吉利在产品协同上做到了更好,从产品层次上来说上到高端豪华路特斯,再到豪华极星、沃尔沃、极氪、精灵以及中高端领克,性价比的主品牌,在产品线上做到完整覆盖,另外在研发层也推出了SEA浩瀚架构,多品牌复用降低开发成本,除了整车的出海还有技术层面2022年11月,吉利控股集 团宣布将其模块化电动汽车平台——瀚海SEA平台授权给波兰IZERA使用,助力波兰车企的电气化转型。

 

 

图片来源:【飞书深诺】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绿色出行出海趋势报告:新能源汽车和E~bike市场解读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汽车行业报告:汽车出海系列一,复盘韩国汽车全球化之路

 

长城汽车的海外销售车型主要以SUV和皮卡为主,涉及哈弗、长城、欧拉三个品牌。哈弗作为SUV品牌,是长城汽 车海外销售的主力,产品矩阵完善,初恋、H6等在各细分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长城品牌皮卡是海外销售的另一主 力,长城炮、长城风骏等已形成较好知名度。纯电动汽车品牌欧拉,目前正在逐步登陆海外市场。除此之外,长城汽车在海外拥有三个整车工厂、数个KD工厂,销售网络覆盖全球。长城汽车海外销售的重点地区主要为东欧、东 盟、拉美、中东、澳新和南非,截至2022年底,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700多家销售渠道,在海外产能方面,长城拥有俄罗斯、泰国、巴西三家全工艺整车生产工厂和巴基斯坦、厄瓜多尔等地的KD工厂,因此公司海外销售在国际运力和汇率浮动的影响上相对较少。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汽车行业报告:汽车出海系列一,复盘韩国汽车全球化之路

 

长安汽车立体化布局海外市场,短期着重欧洲和东南亚。据长安汽车年报,截至2022年底,长安汽车在巴基斯坦拥有一个CKD工厂,长安汽车的产品主要销往亚太、中东、北非、中南美区域,共计63个市场450家销售渠道。 2024年,长安将正式登陆欧洲市场。公司计划短期内着重发展欧洲与东南亚市场,长期形成欧洲、美洲、中东及非 洲、亚太、独联体五大市场布局,并建立东南亚、欧洲、美洲、非洲四个区域总部,共3000家销售网点覆盖全球超过90%的市场。在出海的品牌上,目前主要是长安品牌,未来也会拓展到旗下深蓝、阿维塔及商用车凯程等品牌。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汽车行业报告:汽车出海系列一,复盘韩国汽车全球化之路

 

比亚迪自2015年开启新能源乘用车出海的全球化战略, 2022年目标定位欧洲、亚太、美洲市场,布局速度明显加快。比亚迪在车型发布上也针对不同市场做了调整,在欧洲,优先发布纯电动、中高端车型;而在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低的区域,则优先发布一些插混车型,同时积极布局海外工厂建设,从布局来看比亚迪更注重东南亚市场全资乘用车工厂也落地泰国。另外比亚迪还投资47亿元订造8艘汽车滚装船确保供应链稳定。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汽车行业报告:汽车出海系列一,复盘韩国汽车全球化之路

 

而对于新势力来说,小鹏、蔚来积极布局,多以欧洲或东南亚市场起步,蔚来出海第一站选定欧洲,积极探索“订阅模式”和“租售并行”。蔚来2021年进入挪威市场;2022年9月,位于匈牙利的换电站工厂投产;2022年10月,举办NIO Berlin 2022,宣布进入德国、荷兰、丹麦、瑞典市场。蔚来 在欧洲采用订阅制提供服务,同时,欧洲用户也可选择购买或者租赁的形式体验蔚来的产品。截至2023年5月底, 公司在欧洲共有4个蔚来中心、6个蔚来空间,2022年的海外销量为1,204辆。可以说蔚来在高端化的打造上具备一定实力和优势,也有很大机会抓住高端中国新能源的品牌标签。小鹏出海也首发欧洲,海外版软硬件改造适配当地市场。2020年12月,向挪威客户交付欧洲版G3;2021年8月,交 付P7;2022年,登陆瑞典、丹麦、荷兰;2023年2月,G9和P7i也向欧洲市场推出。小鹏的海外版车型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都进行了适配和优化,以适应当地法规和提升用户体验,2022年的海外销量754辆。但到2023年目前情况来看,小鹏、蔚来海外销量并不乐观。

 

总的来看,上汽目前布局最为完整,从物流到金融到海外工厂、营销渠道都做了完善的布局,而且规模也较大,这也是上汽目前可以占据国内汽车出海头把交椅的原因,但上汽也存在着新能源转型的风险,但就出海品牌影响力及完善体系,未来长期一段时间内还将维持龙头;奇瑞、长城、长安均在品牌宣传一致性、海外建厂、销售渠道上布局,主要打法也相似围绕第三国家市场,但与上汽一致的是新能源出海较少;比亚迪的新能源势头较猛,但相比传统的出海大厂来说布局相对较晚,但随着海外工厂落地、物流保障落地,未来比亚迪在东南亚市场还是会有很强的竞争力;吉利与所有的国内出海主机厂最大的区优势在于多品牌、完善的产品矩阵,同时海外并购也为吉利带来了多元化的品牌和产品体系,针对不同市场也具有不同的战略,欧洲本土化血统品牌也助力产品影响力如领克、极星,均享有不错的车辆均价,另外一方面吉利的电动化进展也较快,也有利于抓住欧洲电动化需求增长趋势,虽然没有最多的海外工厂、经销渠道,但吉利电动化、产品影响力、多矩阵上的布局使其在综合层面上表现较好,看好未来吉利集团的出海业务。

 

 


 

六、结论

 

1、无论是中国的整车厂还是零部件企业要想成为全球性的巨头,必须通过出海扩大品牌影响力,提高品牌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出海不仅是避免有效市场的内卷寻求新的业务成长,更是可以通过出海实践向全世界输出了更为深远的核心价值。

 

2、中国汽车整车经过了20多年的技术积累叠加新能源时代重塑的产业链影响,中国汽车在出口量实现了重大飞跃,在2023年上半年突破2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同步的平均单车价格也稳步上升,中国汽车有望实现高质量出口的转变。

 

3、旧燃油车时代主打性价比是中国汽车出口的标签,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新赛道可以采用“高举高打”战略,营造高端品牌画像及高质量、高科技产品概念或成为可能。

 

4、零部件企业早期通过并购完成基础规模累积,叠加新能源产业链全球布局,开始配合OEM、Tier 1直接海外建厂,虽然短期内利润来看并不是一个好生意,但从后续的空间来看及匹配市场的成长度,可能是国内零部件厂商成为全球性巨头的窗口机会。

 

 

参考资料:

【东吴证券】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框架:厚积薄发,行稳致远【发现报告 fxbaogao.com】.pdf

【西南证券】汽车行业出口专题:产业优势突出,汽车出海正当时【发现报告 fxbaogao.com】.pdf

【国海证券】汽车行业报告:汽车出海系列一,复盘韩国汽车全球化之路【发现报告 fxbaogao.com】.pdf

【艾瑞咨询】中国汽车出海研究报告:远渡重洋破雾来【发现报告 fxbaogao.com】.pdf

【飞书深诺】新能源汽车行业2023年绿色出行出海趋势报告:新能源汽车和E~bike市场解读【发现报告 fxbaogao.com】 (1).pdf

【民生证券】汽车行业:EV观察系列143-6月欧洲新能车需求持续回暖,销量实现同环双增【发现报告 fxbaogao.com】.pdf

【华泰证券】颠覆与突破:油电平价点燃汽车出海潮【发现报告 fxbaogao.com】.pdf

【华泰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2023Q1海外新能源车市场回顾【发现报告 fxbaogao.com】.pdf

20231211-2023中国汽车行业出海白皮书-威达信-2023-48页.pdf

2023年6月中国汽车出口市场分析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海外部分数据跟踪-10月

跟踪 | 汽车行业交流

电车去欧美,有戏吗?#2:欧洲篇,对话王煜全

 

 

- End -

 

 


 

 

 

发展动态

DEVELOPMENT TRENDS